城市与自然共生 创新开通“碳账户”

2023-08-15 14:46:24     来源:宁夏日报

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,记者近日走访各地发现,城市中的场馆建筑更加生态环保,人们衣食住行等场景中的产品和服务更加节约低碳,碳账户平台引导形成全社会减排良好氛围……随着节能降碳实践持续开展,人们绿色生活底色更足。


(资料图)

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

顶着高温,记者近日走进成都大运会运动员村生活服务中心,这里与户外连通,并无空调,却感到阵阵清凉。原来,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技艺“冷巷”——在没有空调的古代,工匠们设计出一种独特的建筑构造,能产生自然通风的效果,从而为建筑降温。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师卢义修说,这处“冷巷”建筑总面积1400平方米,不开空调情况下每年节电约70000千瓦时。

这是我国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一个缩影。烟囱口不“冒烟”,建筑群像花园,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九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依山就势,打造花园式智慧化工厂;不久前举行钢结构首吊仪式的深圳自然博物馆项目,以“河流”为设计主线,在现有和修复后的生态系统之间建立连接,建成后将提供城市和自然和谐共生集中展示的平台……

产品和服务创新助力绿色生活

节约低碳之风正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。

一些民宿采取分餐制和预订制,助力光盘行动。浙江台州一家民宿的餐厅内,几名住客正用早餐,每人面前摆着若干小碟、小碗。“我们会提前一天和客人沟通午餐和晚餐菜单,根据人数和客人需求安排采购,避免浪费。”店长林雪芬说。

服务方案的创新也在助推“绿色出行”不断普及。浙江湖州天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研发锂电回收再利用生产制造工艺,打造动力电池“绿色重生”产业链;深圳中建科技集团联合相关企业,计划利用公交车始末站、轻轨站、轨道顶棚等场景,开发包含电动汽车换电站、充电设施及光伏电动自行车棚等的“光储直柔”微网……

碳账户平台推动全民参与

在成都市武侯区武科东一路,当地建设有垃圾分类碳中和小屋,附近社区居民在工作人员指引下对可回收垃圾分类,通过碳中和“计量仪”称重,机器自动计算出相应的碳减排量,将其转换为碳积分存入居民碳账户。居民可兑换现金奖励或日用品,并获得专属“碳中和证书”。

碳账户的创新探索已在全国多地开展。杭州“虎哥数字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服务”创新数字化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,实现可回收物与有害垃圾的应收尽收。深圳居民低碳用电应用程序“碳普惠”上线一年以来,已有80.5万户家庭开通碳账户,累计减碳量约1.2万吨。

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研究员张玺铭表示,在全社会推广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有助于保护环境,减少碳排放,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,共创更清洁、更健康的未来。

(据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)

标签:

[责任编辑:news001]

为您推荐